“歹物分享”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走红
发布时间:2025-8-22 0:25:31 信息来源:信息时报
最近,“歹物分享”在各大社交平台火起来。与传统的好物推荐不同,这类分享中吐槽的产品并不完美,而是在实用中隐藏着一丝“歹毒”,甚至还有不少外形奇特、功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奇葩产品。
年轻人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必买清单”,以及套路化的种草话术,开始渴望更真实、更客观的消费反馈。“歹物分享”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让人觉得可信。如今,这些“歹物分享”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下饭视频,甚至还有不少人被反向种草。
在业内人士看来,“歹物分享”的本质是用户通过吐槽翻车经历,传递避雷信息,引发情感共鸣,同时满足社交娱乐需求的内容形式,符合“真实体验+实用攻略+幽默表达”的社交传播逻辑。不过,也要警惕这种形式变成新一轮的套路。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管是好物分享还是歹物分享,都要多角度验证,不盲目跟风。
歹物分享1
优点很明显,缺点同样突出
最近,B站、小红书等平台刮起一波“歹物分享”的风。事情还得从小红书创作者“@这辈子再也不上班”的突发奇想说起。今年3月,该账号发布了一条吐槽视频,对象是那些年用过的“歹物”。这条笔记在小红书上获赞超46万,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和好奇。此后,更是有一大波创作者加入“歹物分享”的行列。
何为“歹物分享”?博主“@这辈子再也不上班”在视频中这样解释:“这个东西它真的很好,但是它有一些很歹毒的地方,让你有点想买又有点不敢下手。”简言之,就是某产品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戳破了“好物种草”的完美泡泡。
记者看到,该博主分享的第一款“歹物”是佳洁士一款美白牙膏。视频中,博主说:“我用它刷一个星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美白效果,但歹毒的地方是:如果你是个牙龈敏感的人,你刷它就会觉得牙特别酸。”
没想到,这一“吐槽”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共鸣。刘女士表示,“说得太对了,和我一样。这款牙膏真的很歹毒啊,用到一管半的时候牙酸了,但是(用它)刷完(牙)觉得口腔清新能保持挺久的。”网友“西柚”也表示,这款牙膏的美白效果确实很显著,但用完第二天早上嘴里会脱皮。
更让人意外的是,还有消费者被这一“歹物”反向种草了。网友Angela表示,“我就是看完这条分享买了佳洁士牙膏。白的紫的都试了,紫色的美白效果更明显。”还有不少网友在该视频下跟帖称:“坏了,真被反向种草了。”
网友分享的“歹物”还包括:有很多口袋的“钓鱼佬背心”,所有东西都可以放在口袋,“歹点”则是衣服材质会带来很大的响声;柔顺效果很好,却会让头发紧贴头皮的洗发水……这些“歹物”的优点很明显,缺点同样突出,让人“又爱又恨”。
歹物分享2
自带奇葩槽点,并非完全无用
强力去头屑的洗发水,洗完满头都是硫黄味;适合懒人、不用抬头,但戴起来有点恐怖、显得弱智的折射眼镜;可以自动挤牙膏,却难以把握量,需要反复调整的牙膏机……这些“歹物分享”也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记者看到,“@杨娟嘴最嚼”分享了“身体健康哑铃沐浴皂”。这款产品将肥皂和健身两个不相干的元素强行结合起来,号称能让用户在洗澡时顺便健身。商家打出广告语——“洗澡的时间健身,肌肉层层增长”,让人不禁哑然失笑,难道消费者连洗澡的几分钟都要用来举铁?
对此,不少网友跟帖表示,“肥皂中间细了就会断”“用这款香皂,洗完了可能还会出一身汗”……不过,也有一波人表现出购买兴趣,“想买来送人,感觉很有创意”。网友“里克”给出中肯的评价:“边洗澡边健身,离谱中又带着点合理。”记者看到,目前这款哑铃沐浴皂在某购物平台的销量已经超过1万件,单价为139元。
“@杨娟嘴最嚼”分享的“歹物”还有很多,比如为了避免空调直吹导致头痛,她购入了一款防空调直吹的小帐篷,但帐篷罩着头的画面怎么看都透着滑稽。对此,有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这个小帐篷对空调风还是有用的,就是外形有点太招摇了,如果是在办公室使用,就显得非常奇怪。”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在这类分享视频底下评论“太搞笑了”“很离谱”。吐槽这些“歹物”成为大家的快乐源泉。人们对这些奇葩、猎奇的东西带有天然的好奇与探索欲,还能通过围观“歹物”获得解压体验。
歹物分享3
以日用品为主,分享“踩过的坑”
记者看到,目前社交平台上“歹物分享”的内容主要以化妆品、日用品和小家电等为主。比如,“@王沐可”在其“歹物分享”视频中提到了假睫毛、漱口水、洗发水等,这些都是日常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该博主表示,某款假睫毛是她的“梦中情睫毛”。“戴上这款假睫毛,会让人看上去非常灵动。这款假睫毛又不会很翘,眼尾的地方还带点小狐系。它的歹毒之处在于很扎眼睛,就像戴着劣质美瞳一样。我每次戴的时候,眼睛里的红血丝都很多。”
“这款洗发水的性价比很高,洗完之后头发很蓬松。但是它的歹毒在于真的很‘臭’,不只是那种难闻的感觉,闻久了还会让人晕晕的。”“@王沐可”表示,这款洗发水的气味就像折耳根一样,能吃的人觉得很美味,不能吃的人就难以接受。
还有不少博主分享了家庭工具箱、折叠浴桶等用品的“歹点”。“@45度青年制Zao”提到,一套工具齐全的家庭工具箱售价100多元,性价比很高,自己用它可以解决家中80%的维修,能省下一大笔维修师傅的人工费。“它的歹毒之处在于有些工具的卡槽卡得太松,很容易掉落;有些工具又卡得太紧,力气小的人很难拿出来,放回去的时候也需要很大力气。”
折叠浴桶也有类似评价。“真的很好折叠,也很好收纳,不到100元的价格就能体验泡澡的快乐。”“@45度青年制Zao”表示,它的“歹毒”之处在于如果家里的热水器功率不够,桶里的水可能还没接满就冷了。其次就是折叠浴桶里面很难风干,需要在家里腾出一块晾干浴桶的地方。
与那些用户体验完美的“好物分享”相比,这些带点“歹毒”的产品似乎更贴近真实生活。
背后心理
年轻消费者对传统营销手段审美疲劳
“歹物分享”往往会直击产品缺点,用生动的吐槽让受众产生共鸣,如“鸡肋护肤品”“智商税小家电”等。通过吐槽释放情绪,同时传递实用信息,帮助他人节省时间和金钱。
喜欢看这类分享视频的李女士表示,“歹物分享”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滤镜,“它们会针对一些热门单品、网红产品进行实测,通常先吐槽产品缺点,再给出个人建议或替代方案,倡导理性消费。”在她看来,“歹物分享”比“好物分享”更真实,而且通过这种分享能交换避雷经验。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歹物分享”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消费者对于传统营销手段的审美疲劳以及对真实性和个性表达的渴望。通过分享那些看似糟糕的产品,年轻人找到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并且在吐槽中获得社交认同感。这种分享形式不仅提供了笑料,还让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产品的真实使用体验,即使这些体验并非都是正面的。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向记者表示,“歹物分享”的本质是用户通过吐槽翻车经历,传递避雷信息,引发情感共鸣,同时满足社交娱乐需求,符合“真实体验+实用攻略+幽默表达”的社交传播逻辑。“吐槽内容自带笑点,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上反向种草的娱乐方式。”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也指出,“歹物分享”本质上是社交媒体环境下内容另类表达的一种体现。“‘歹物分享’撕开了完美营销的滤镜,不管是真吐槽还是商家营销,都有其适用人群。同时,这也是一种情绪释放。年轻人的踩坑共鸣形成一种圈层认知,缓解了消费者的懊悔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年轻人的一种‘社交货币’。”
吐槽商品却被“反向种草”
品牌方趁机定制“歹物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歹物分享”也在滑向新一轮“套路化”。比如,某品牌付费给博主“定制吐槽”,文案暗藏心机:“虽然难装但颜值高啊!”——差评秒变反向种草。
一些品牌甚至主动邀请博主挖掘自家产品的“歹点”,将争议变流量。比如,“@佳洁士”官方账号不仅没有回避关于某款牙膏辣嘴巴的吐槽,反而主动参与讨论自家牙膏的“歹毒”之处,发起“佳洁士美白体验官”活动,邀请众多“歹物判官”实测并反馈。在佳洁士官方旗舰店,该产品还主动贴上“歹物推荐”的标签。
看到“歹物分享”的热度,“@hbn咖啡因眼霜”主动联系“@这辈子再也不上班”进行歹物推广,以“味道难闻的咖啡味”“按摩棒使用费时”作为“歹点”,反向突出里面含咖啡因,可以急救因熬夜产生的黑眼圈。
“歹物分享”正被“驯化”成新营销剧本。“这种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既跟一部分群体的消费同频,同时也将品牌的真诚度、产品功能性等进行平衡。如果能把握好尺度,未必不是一种好的营销方式。”张毅分析称,“歹物分享”的优势在于“反套路”,主动曝光或者暴露非致命的缺点,打破品牌“完美人设”的距离感,更容易收获年轻消费群体的好感。“要想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可,本质上要和他们站在一起,从教育用户转向陪用户吐槽,要把真诚放在第一位。”
“实际上这是一种高风险但也有机会带来高回报的营销策略。”余丰慧认为,若执行得当,不仅能增加品牌的透明度和亲和力,还能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然而,成功的前提是品牌必须真诚地接受批评,并迅速采取行动改进问题。此外,品牌还需确保其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相连,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理性指南
消费者如何避坑?
“歹物分享”的精妙在于精准打击痛点,包括功能性歹毒、审美性荒诞和营销性欺诈等。但是,“越骂越火”的背后也可能会变成品牌、平台和流量的“剧本”,成为新的营销套路。
对此,余丰慧指出,面对好物或歹物分享中存在的套路化危机,消费者应当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盲目跟风。首先,要多角度了解产品信息,不仅仅依赖于单一来源;其次,关注那些长期跟踪的产品评测博主,他们往往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实际使用效果;最后,遇到过于夸张或者带有明显推销意图的评价时应保持警惕,避免落入反向种草的陷阱。
张毅提到,消费者要进行“双向验证”。首先,判断是“槽点轻量化”还是真正的吐槽。“真正的吐槽会聚焦核心功能的缺陷,而套路化的内容会将吐槽点局限在包装丑、颜色不搭等非使用层面,本质上是用小缺点来掩盖真营销的目的。”其次,消费者还要学会交叉验证信息来源。对于被吐槽的“歹物”,除了看博主的分享视频,还要看电商平台真实用户的评价。此外,还可以看看测评类专业机构的数据,避免单一视角被带偏。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明确自身的需求,不管别人说什么,自身需求才是最关键的。
杨怀玉建议,消费者识别营销套路需要掌握三个要点:一看动机。自然吐槽往往细节具体,而广告植入常常突出“瑕不掩瑜”。二看数据。同类产品若集中出现相似差评需要警惕。三看后续。真正的“踩雷”博主会持续跟进使用痛点。在杨怀玉看来,当下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商品,而是值得信任的对话关系。无论是“好物分享”还是“歹物分享”,真诚永远是最有效的传播策略。
记者手记
满屏“好物推荐”消费者更在意“真实性”
曾经用滤镜和文案包装起来的“好物种草”正在被一个个现实场景拆解。“歹物分享”是让大家在满屏“好物推荐”中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缺点,再决定是否入手。
目前,“歹物分享”作为一个新赛道,正在被博主们效仿、创新。这类内容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打破了传统种草滤镜,展现产品真实缺点反而显得可信;二是吐槽形式更具娱乐性,符合年轻人轻松解压的需求。
商家方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波热点。有些品牌甚至主动邀请博主挖掘自家产品的“歹点”,只要能制造话题、引导互动,就有可能带来一波反向热度。
不过,品牌主动制造“歹点”营销需要把握尺度。适度自嘲可以拉近距离,但过度营销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可以建立“用户共创”机制,将吐槽转化为产品优化通道,真诚面对产品缺点。同时,打造“不完美实验室”,公开研发过程;设置“反向体验官”。
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营销手段只是锦上添花。真正持久的品牌好感,源于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和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