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消费警示提示

当心“追债”广告里的坑!网上找律师,这些陷阱要避开

发布时间:2025-10-31 1:47:10    信息来源:广州市消委会   

【案例简介】

 

2025年7月,消费者刘先生向广州市消委会反映,其在刷视频时看到一则“专业处理欠钱不还,大数据定位债务人,资深律师一对一协助,追回率高”的广告。正为欠款发愁的他,随即通过微信联系该咨询公司,并支付1680元购买法律咨询服务。随后,该公司为刘先生起草了律师函,刘先生这才发现律师函落款并非该公司,而是一家远在贵州的律所,所谓的“大数据寻找债务人”也只是噱头,并没有实质性服务内容和追债效果。因服务与宣传严重不符,刘先生决定不再委托该公司提起诉讼,并要求退还400元订金。


【处理过程及结果】

 

市消委会接诉后调查发现,该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注册地经营无人经营,电话也无法接通,于是建议刘先生报警处理。


【案例评析】

 

近年来,网络法律咨询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形态,虽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专业咨询的便利,但也暗藏着信息不对称放大、消费者权益易受侵害的风险。

 

今年以来,广州市消委会已收到5宗类似投诉,普遍存在以下特征:


1.资质不实,身份误导:涉事机构多为法律咨询公司,不具备律师执业资质,却以“法律服务”“合法追债”“协助维权”等噱头进行宣传,刻意模糊身份,误导消费者。


2.夸大宣传,视频引流: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以“合法追债”“成功率高”等为卖点,虚构案例、夸大效果,吸引消费者主动联系。


3.诱导签约,承诺空洞:在后续沟通中持续使用“打包票”“专业团队”等话术,诱导消费者签约付款,但实际服务内容模糊、难以落实。

 

4.逃避责任,失联跑路: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往往被拉黑、电话不通,公司也已不在注册地经营或被列入异常名录,维权难度极大。


此类行为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严重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秩序。

 

【消费提示】

 

近期案例显示,部分消费者虽然对服务机构资质存疑,却因前期精力投入与对广告效果的期待,最终落入陷阱。为防范此类风险,广州市消委会提醒您:

 

1.核实资质:选择正规律师事务所,并在沟通时要求对方出示律师执业证,当场通过官方平台进行核验。优先选择线下签约,面对面确认对方的身份与资质。


2.保留凭证:务必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完成标准及收费金额。同时,妥善保留合同、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并注意收款方名称与合同方是否一致。


3.依法维权:如遇纠纷,可根据服务机构类型向相应部门投诉。

①若对方是律师事务所,建议向律所所在地的司法部门或律协进行投诉;

②若对方是法律咨询公司,建议向该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寻求帮助;

③若对方已失联,建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或通过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联系我们 | 互动平台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投诉、咨询电话:0898-66767702 66508917 邮箱:hn66767702@163.com
版权所有: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 琼ICP备13000472号 地址:海口市蓝天路7号省工商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