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消费调查

数字藏品让年轻人直呼上头:始于好奇心,终于投资回报

发布时间:2022-8-14 16:42:38    信息来源:新快报   

A14_1659887665306_s.jpg

自去年以来,脱胎于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数字藏品在国内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数字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还吸引了互联网巨头、文化机构以及各路资本纷纷入局。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上旬,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数量达到800多家,预计2026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或将超300亿元人民币。然而,如同其他新兴行业一般,数字藏品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市场的关注和疑虑。投机炒作、知识产权争议等问题,也成为该行业头顶上暂时摆脱不了的一团乌云。

 

市场:新概念萌生,厂商跑步入局

 

去年,“NFT”这个原本陌生的专业词汇迅速闯进国内大众视野。NFT的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种数字凭证,可基于以太坊等大型公链,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相较以太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单一NFT具有唯一性且不可被分割等特点。

 

按照业内普遍认可的说法,国内的数字藏品概念可以视为“中国本土化后”的NFT,指的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两者在细微之处也多有不同:国外的NFT基于公链,公链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可参与、读取数据、发送交易等,而国内的数字藏品大多基于联盟链,即由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的区块链,每个组织或机构管理一个或多个节点,其数据只允许系统内不同的机构进行读写和发送。与国外的NFT把相关作品或者某个虚拟的事物进行代币化相比,国内的数字藏品更倾向于利用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技术手段,将数字文化作品的价值锚定,传递数字文化价值。简单而言,在国内正规数字藏品平台上,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数字藏品,后续无法用于商业用途,平台也不支持二级交易,持有人只能收藏、欣赏、向他人展示或赠送等。

 

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热度仍持续攀升。据公开数据统计,2021年,数字藏品市场投融资数量达287起。今年2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不过100家,时至7月中旬,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数量已经达到800多家。其中,广东从事数字藏品企业数量最多,居全国第一。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阿里、腾讯、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抢先布局,发行项目种类包括艺术收藏品、音频视频、游戏皮肤等。去年,阿里拍卖在520拍卖节推出NFT数字艺术专场,拍卖万文广、猫爹雨海等艺术家创作的共计66件数字藏品;随后蚂蚁链粉丝粒于6月推出基于敦煌美术研究所IP的“敦煌飞天、九色鹿”付款码皮肤;当年8月,腾讯旗下数字藏品平台“幻核”在上线第二天,发行了《十三邀》为主题的数字藏品。今年1月18日,百度上线首个数字藏品平台“百度超级链数字藏品”;紧接其后,京东、网易等厂商也相继推出旗下数字藏品平台与产品。

 

广东数字藏品企业数量领跑全国

 

消费:始于好奇心,终于投资回报

 

艾媒咨询于今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7.4%的网民了解过数字藏品,还有11.4%的网民表示还未了解但有兴趣。在消费群体中,53.3%为青年;消费者愿意购买数字藏品主要为新颖好奇(57.7%)、看重未来升值(57.6%)、具有收藏价值(52.9%)等因素。而消费者对待数字藏品更多的态度是基于艺术性和投资性。其中,78.5%的消费者喜欢数字藏品是因为追求特定IP;48.2%认为数字藏品是一种投资。

 

从消费审美来看,超八成消费者愿意因外观因素选择购买数字藏品。青年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对数字藏品的展现方式更偏向于:3D模型(52.5%)、头像/图片(49.5%)和AR/VR实景(46.3%)。艾媒咨询指出,相比其他消费者,青年消费者更喜欢以头像/图片展现形式的数字藏品,并且比较注重数字藏品的外观。这可能是因为现阶段青年群体属于典型的悦己型消费者,追求最大化自我愉悦、自我享乐和自我满足,既要“好看的皮囊,又要有趣的灵魂”。

 

在销售数量方面,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另据《2022全球NFT数字藏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上半年)》数据,截至今年5月第二周工作日,平均藏品发行量超过10万件;5月18日,仅鲸探、乾坤数藏、小度、千寻数藏等8家大平台的藏品发行量,就达到72362件。

 

与上述可观的数字藏品发行量相比,国内的用户数量较为单薄。有证券分析指出,国内现有数字藏品交易用户总量约为300万人。由于新用户增长速度滞后于行业规模快速发展,导致整体市场情绪出现明显疲软。目前,iBox、唯一、幻核等一批头部平台的藏品“行情”开始持续阴跌,甚至出现滞销情况。中腰部平台则被加速淘汰出局,再加上新用户增量速度缓慢,“假性存量竞争”怪圈由此形成。

 

规范:全凭自律,行业亟待合规发展

 

当下,国内的数字藏品尚未建立健全的交易监管体系,合规交易仍靠行业及企业自律。有媒体报道称,从事数字藏品平台运营的门槛极低,3万元便可搭建一个H5数字藏品平台,花费15万元可制作一个数字藏品发行App。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字藏品只限于自我欣赏或转赠,无法直接在平台上实现交易增值。一旦平台出现关闭时,用户可能面临着无法观赏、查询、转让数字藏品等问题。这意味着,消费者前期花大笔价钱购买的藏品将只剩下一串数字符号,沦为一堆“无用的图片”。与此同时,数字藏品自诞生之初,还一直伴随着知识产权争议。如“幻核”发布的徐悲鸿数字墨马藏品曾引发版权争议以及被认为“数字藏品侵权第一案”的《胖虎打疫苗》网络传播权纠纷案等。而在部分平台版权意识单薄及交易规则模糊的情况下,消费者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也进一步制约市场健康发展。

 

然而,在政府相关部门及第三方机构的推动下,市场规范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大趋势。今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提出,确保NFT产品的价值有充分支撑,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防止价格虚高背离基本的价值规律。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7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重点实验室区块链版权应用中心主编,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等单位联合发布了《数字藏品应用参考》。该文件为首个针对数字藏品领域的应用参考书,旨在为数字藏品行业相关区块链平台、发行平台及用户的应用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提供理论参考。落脚到地方,上海于7月13日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表示,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当地先行先试。

 

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藏品的出现,为品牌营销与实体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除了文创领域、数字保险、数字教育、数字科研、数字社交、元宇宙等也成为其衍生的应用场景。目前,数字藏品市场亟待从国家层面加强监管,完善立法。同时,用户自身也要警惕数字藏品价格背离价值的投机炒作,规避成为“韭菜”被人收割。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数字藏品运行状况及投资消费行为监测报告》、亿欧智库《2022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NFT本土化尝试》、观火文化数字化产业智库《2022全球NFT数字藏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上半年)》

联系我们 | 互动平台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投诉、咨询电话:0898-66767702 66508917 邮箱:hn66767702@163.com
版权所有: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 琼ICP备13000472号 地址:海口市蓝天路7号省工商大厦4楼